本文转载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记者 郑楠 见习记者 邓丽
他是一位杰出的环境外交官。
从1972年参加第一次世界环境会议开始,夏堃堡见证了30年的中国环境外交历程。
夏堃堡是国家环保局第一任国际合作司司长,也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常驻代表委员会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副主席。他还促成了联合国环境署成立了第一个国家级代表处中国代表处,随后出任首任主任。
“现在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较大,但人均排放量还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夏堃堡表示,“因此,发展中国家坚持“共同而又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第一次世界环境大会
《21世纪》:1972年3月,官厅水库鱼污染事件引起了中国很大震动,3个月之后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中国的环境外交是从那时开始的吗?
夏堃堡:可以这样说。这是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环境会议。当时中国还没有环保机构,派了当时的一位化工部副部长带队参加,团员有外交部国际司司长毕季龙和后来成为国家环保局局长的曲格平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发生了一些严重的污染事件,比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和日本汞污染事件等。1962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名为《寂静的春天》,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海洋生物学家、环保运动的先驱蕾切尔·卡森写的。卡森在本书中详细阐述了杀虫剂尤其是滴滴涕对野生生物的危害,尤其是造成鸟类灭绝的主要元凶。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这些污染事件和一些有识之士的书籍和调查报告,引起了联合国的重视,因此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是联合国第一次召开环境保护的会议。
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宣言》,指出了全球环境问题严重性,号召人类采取共同行动,保护全球环境。此次会议开创了全球环境保护运动。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此次会议也推动了各国环境机构的建设和环境立法工作。
《21世纪》:当时中国有环保这个概念吗?
夏堃堡:解放以后,中国工业开始发展,已经有一些环境问题了。上世纪50年代,那还是我小时候,我家住在上海苏州河边上,周围就有好多工厂。那时候苏州河水已经是臭的,工厂烟囱冒出来的烟是黑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固体废弃污染都有了,但大多数人没有认识到。当时有一种观点,说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地位,怎么会有环境问题呢?
斯德哥尔摩会议改变了人们的认识,推动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1973年,我国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环保机构。在省、市和县一级也相继建立起了环保机构,同时,开始制定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环境署的中国代表
《21世纪》:1999年您成为联合国环境署官员了,换了一个角度,怎么继续推动中国的环保工作呢?
夏堃堡:1999年8月下旬,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特普菲尔任命我为环境署环境应急协调员,我成了一名联合国职员。在此期间,我把为祖国做事作为我首要使命。1998年我国发生严重水灾以后,应中国政府的邀请,环境署和联合国人居中心于当年12月和1999年1月派出了两个考察团,在国家环保总局专家的配合下,对我国水灾危害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森林砍伐、围湖造田和陡坡种植等生态破坏是造成1998年水灾巨大破坏力的根本原因。那时我还是我国常驻联合国环境署副代表,负责与国内联络并安排了这两个考察团的访问。
考察团的报告建议环境署和人居中心对中国提供技术援助。特普菲尔执行主任和解振华局长就此进行了磋商,双方决定开展一项环境署、人居中心和国家环保总局合作进行的从自然保护角度控制洪水危害的项目。我在环境署任职以后,特普菲尔立即授命我开始负责实施“长江流域洪水成灾因素综合治理”项目。任何活动的先决条件是资金。我给特普菲尔打了一个报告,请他从他掌握的备用金中拨出12万美元,用于实施该项目。
在这个项目的框架下,成立了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署和人居中心长江流域洪水及其影响专家工作组。我组织国际专家从自然保护角度对洪水危害的减少和应对进行了研究。国家环保总局对外经济合作办公室组织中方专家就中国如何从自然保护角度对洪水危害的减少和应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专家工作组首次会议于1999年10月6日至7日在北京召开。特普菲尔执行主任和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中方专家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1998年和1999年洪水状况、影响和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和减灾的建议,国际专家介绍了其他国家在洪水减灾和管理上的经验。我和国家环保总局外经办一起组织了这次会议,并代表环境署发表讲话。
我们还在1999年9月、10月和12月召开了三次技术研讨会。此外,我们还组织了“洞庭湖地区洪水易损性研究”,对造成洞庭湖地区洪水灾害的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减少该地区洪水灾害的政策和技术方案。这些合作活动的成果已汇编成三本书,以中英两种文字出版。它们已在国内外广泛散发,不但对我国,而且对其它受到洪水危害的发展中国家的减灾工作,已经和正在发挥着有益的作用。
北京奥运绿色备忘录
《21世纪》:联合国环境署的第一个国家级代表处,为何环境署把这个“第一”选在中国?
夏堃堡:2001年特普菲尔与解振华经过协商,决定在中国建立环境署驻华代表处。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中国的环境状况关系到全球环境的健康和全人类的福利。为了加强环境署和中国在环境领域的合作,加强环境署各部门在华项目和活动的协调,所以决定设立这个代表处,以使环境署与中国的合作活动更有成效。
特普菲尔先生2003年在内罗毕决定任命我为首任环境署驻华代表处主任,他在一次解振华局长在内罗毕举行的宴会上说:“我决定任命堃堡先生为环境署驻华代表处首任主任。堃堡先生是破冰船,是最好的大使。”担任驻华代表处主任后,我协助和协调了环境署在华项目的实施;协调和组织了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和活动的开发和实施;代表环境署参加了在华举办的重要环境活动;参加了在华联合国机构工作组的活动;代表环境署参加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举办的一些环境保护活动。
现在第29届奥运会成功闭幕了,这届奥运会的一个主题是绿色奥运。我在担任环境署驻华代表处主任期间,在这方面做过一点工作。2003年,我起草了中英两种文字的《北京奥组委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谅解备忘录》,并和奥组委环境活动部副部长余小萱就双方在奥运会期间的环境合作活动和《备忘录》的签署进行了多次磋商。后来,该协议由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和特普菲尔在北京签字。
2007年10月25日晚,由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和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召开的第七届世界体育与环境大会在京开幕。环境署执行副主任沙夫卡特·卡卡海尔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环境署还组织专家撰写了《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环境审查报告》,对北京采取的绿色奥运的行动作了充分肯定。现任环境署执行主任阿基姆·施泰纳参加了奥运火炬在北京的传递,并在本月9日在北京发表讲话,称赞北京在改善大气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说这不但有利于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而且给北京居民留下了一份财产。这些,还有其它环境署和中国联合开展的绿色奥运活动,都是在上述《备忘录》下开展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