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

全球碳交易热潮炽烈

随著《京都议定书》(Tokyo Protocol)即将于2008年正式实施,国际碳交易市场益发蓬勃热烈。所谓「碳交易市场」,依据联合国定义,每公吨排放到大气的温室气体即为一个「碳信用」单位,碳交易市场即为「碳信用」之交易平台。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碳交易机制来看,已开发国家多属于被要求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方,开发中国家虽然有多余二氧化碳的排放额度,但依规定不能直接销售给已开发国家,必须透过碳基金公司或世界银行等机制出售。因此,目前国际最主要的碳交易平台包括世界银行、「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指令」(EU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EU-ETS)规范的欧洲碳交易市场、美商Natsource创投设立的「温室气体配额汇集中心」(Greenhouse Gas-Credit Aggregation Pool, GG-CAP)及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 CCX)等。至于国际碳信用价格,目前每单位约达15至18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5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成交量约110亿美元,2006年前三季交易量则已超过100亿美元,若以年复合增长率25%至30%预估,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可达180亿美元以上。
  目前国际碳市场主要交易者多为日本、美国及西欧等已开发国家的跨国企业。除了已开发国家透过碳交易机制向其他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外,许多私募基金业者(private equity)也因看好碳交易市场的前景而相继投入。因此,联合国进一步估计,国际碳市场可能在未来数年内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以上的成交量。
  除了直接购买碳信用外,已开发国家还可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方式取得碳信用,即透过合作计划以资金援助或技术移转的方式,协助开发中国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然后以所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作为已开发国家的减量信用(credit)。由于开发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并无减量责任,因此预计CDM将使得全球二氧化碳减量幅度大于国际协议的目标值。据世界银行于2006年发布的「全球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权交易统计」显示,日本是全球以CDM机制进行碳交易的最大买主,其次是英国、荷兰等欧洲企业;另一方面,中国则为全球CDM的最大卖家。根据国际能源经济学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nergy Economics, IAEE)预估,2020年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中国已被视为全球最具潜力的CDM卖家,未来相关交易量预计可达全球CDM交易的40%至50%,其次则可能是巴西与印度。
  此外,未来碳交易普及后,碳融资也被视为是一项新兴的交易工具,各类碳交易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也正在发展中,在国际间此类交易日益热络的趋势下,开始出现成立类如证券交易所的碳交易所之呼声。鉴于国际碳交易的前景可期,为及早卡位、避免错失未来的庞大商机,一向对温室气体减量政策采取保守态度的美国也开始出现企业「自救」的声音。今(2007)年1月,包括美铝企业(Alcoa)、杜邦(DuPont)、通用电气(GE)、雷曼兄弟投顾(Lehman Brothers)、BP石油集团(BP America)、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Pacific Gas & Electric)以及PNM电力瓦斯公司(PNM Resources)等10家美国重量级跨国企业执行长联袂公开宣布与「环境保卫基金会」(Environmental Defense)、「Pew全球气候变化中心」(Pew Center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自然资源保卫协会」(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以及「世界资源机构」(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等国际重要环保团体结盟,成立结合企业与非政府组织力量的「美国气候行动伙伴关系」(U.S. Climate Action Partnership, USCAP)组织,主张以总量管制系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建议在未来15年内减少10%到3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在2050年达到减少60%到80%的排放量。USCAP并表示,未来将致力于对美国国会及政府进行游说,将上述强制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措施,及碳排放信用额度市场制度等进行立法,使美国能及早加入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运作。
  碳交易除了是未来全球不可忽略的商机外,更重要的是其可能一举改变产业未来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到产品回收之企业经营的内涵与型态。对台湾而言,除了能否及时加入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议题外,如何因应未来因为碳市场兴起,所引发的产业经营模式质变革命的课题更不容忽视。后者对以国际代工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台湾企业而言,可能造成的冲击将不亚于加入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卡位战。相关议题的发展,深值台湾产官学各界共同予以重视,并探讨因应之道。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