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

气候变迁会议研拟新减量协议 提供环境商品谈判新契机

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ited Nation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缔约方第十三次会议于今(2007)年12月3~14日在印尼巴里岛举行,本次会议共有来自180多个国家的一万多名代表参加,是史上规模最大、开会时间最长的气候变化会议,会中讨论的重点除了以「更合理、更全面、更有效、更持久」的减量文件来取代即将在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之外,亦关注开发中国家在快速经济成长之下,所可能产生的污染排放问题,其中尤以中国与印度为甚。
  根据荷兰环境评估署的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大陆制造了62亿吨二氧化碳,排名世界第一,超过第二名美国的58亿吨。对此统计结果,中国大陆强调开发中国家的减量标准不能与已开发国家相提并论,在经济快速发展之下,近年来中国大陆已经成为世界的生产工厂,若未能运用「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来解决减量问题,将可能使西方国家把排放量变相出口至中国大陆。
  受到关注的印度也指出,美国的人均排放量保守估计还比印度多20倍,但目前印度却仍有近6亿人无电灯可使用,若要达到与开发中国家相同的减量目标,将使印度消除贫困的目标更雪上加霜。印度代表团成员在会中表示:「印度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但是我们不希望制定强制性的减量目标」,并期待「气候变化适应基金」(adaptation fund)的管理能成为会议的中心议题,使该基金能真正运作,提供开发中国家必要的资助。
  此外,南非、澳大利亚和印尼三国的代表在12月8日也提出一份决议草案,经过180几个与会国代表讨论后,已形成正式的决议案。决议案指出,未来的10~15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达到尖峰,气候变化问题已对全球环境形成挑战,呼吁所有国家应共同合作来因应气候变迁的挑战,也主张已开发国家应设立明确的减量目标及开发中国家至少做到不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
   决议案共4页,提出的具体目标为:「为避免气候变化造成最坏结果,已开发国家在2020年以前应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5%至40%的目标」。并提出,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应低于2000年排放量的一半。不过,若维持现有减量水准,这些目标将难以实现。
  决议案中也提到,已开发国家和开发中国家在减量问题上应分别看待。已开发国家需著重设立「适宜的全国减量目标」,确实降低排放量;开发中国家则要「采取全国性的减量措施,遏止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趋势,或者减少排放」。但也强调「消除贫穷和社会发展是开发中国家的首要目标」。另外,提出与会国家应在随后两年内展开谈判,2009年底是达成新国际协议的最后期限。
  另一方面,32国贸易部长与高级官员亦趁此次难得齐聚一堂的机会,于12月9日召开非正式会议,针对WTO在气候变化上可能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行讨论,印尼贸易部长Mari Elka Pangestu提到:「应该在WTO的架构下,持续讨论更多关于永续发展的议题......。」针对这点在12月8日的部长会议中,与会者也讨论了许多关于技术转移、清洁发展机制、产品标准及节能标章的议题,Mari认为与会的官员们应该可以看到WTO与UNFCCC更近一步的合作。
  美国贸易代表史瓦布表示,WTO多哈回合已经有许多会员著重于气候友善商品与服务的谈判,美国与欧盟针对在今(2007)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中,也对43项环境友善商品提出关税减免,这些产品包括有风力涡轮、氢燃料电池与太阳能热水器等商品。而巴西外交部长Celso Luiz Amorim也补充说明:「环境商品与服务的谈判并不是最大的重点,而是为了多哈回合在商品排除补贴及其他贸易壁垒的谈判能够有个快速的结论」。
  此次提出的43项气候友善商品是否能赶得上气候变化的速度,端看本次会议是否能确实凝聚各国对环境商品的共识。

没有评论: